证券时报记者郭洁
4月24日,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上海市国防科技工业办公室、上海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上海市财政局联合印发的《上海市关于加快培育商业航天先进制造业集群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措施》)提出,到2027年,上海商业航天产业规模力争达到1000亿元左右。
《措施》提出,发挥市级科技重大专项、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高质量发展、产业协同创新等专项资金协同支持作用,给予商业火箭、卫星、终端及配套关键核心产品研制一定比例资金补贴,最高达3亿元,加快提升产业化规模。支持企业高端化智能化升级,提升批量制造能力,对企业购置设备、软件等投入,按项目总投入10%给予支持,最高达1亿元。对企业开展科技攻关、产业化项目建设的银行贷款,按照支付利息的最高50%给予贴息支持,最高达1500万元。支持火箭、卫星等领域智能工厂能级提升,按照评定能级分类支持,最高达1000万元。
2025年,我国有多款可回收火箭计划首飞,比如卫星方面,千帆星座等巨型星座持续发射升空,小卫星需求爆发式增长。据预测,中国商业航天市场规模今年将突破2.5万亿元。
今年3月5日,商业航天再次被写入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将商业航天定位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北京、上海、湖北、重庆、广东、海南等多地发布政策,加码推进商业
华龙证券认为,2025年,我国商业航天正式迈入规模化应用新阶段。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商业航天首次以“安全健康发展”为方向,强调技术突破与规模化应用,标志着商业航天正式迈入规模化应用新阶段。我国商业航天产业将迎来转型升级期,市场规模有望突破2.5万亿元,国际合作也将持续拓展。
据证券时报·数据宝统计,商业航天概念股有近70只,年内股价平均上涨6.47%,
4月以来,
从业绩来看,目前5只概念股披露了2025年一季度业绩预告,
从2024年业绩来看,净利润录得正值且同比呈现增长的有16只个股,其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