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各城市、各大学、各开发区都在推进各类孵化器和小微企业发展,过程中要把准发展脉络,其中有三大环节很重要。
当前,科技创新已成为国家竞争力的关键要素,产业创新则加速让科技成果落地转化为生产力。二者的深入融合,是新时代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实践方向。
在“十四五”规划收官、“十五五”规划谋划布局的关键节点上,如何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加快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显得尤为关键。
从本质上讲,创新就是通过创造新供给来催生新需求,一旦资本、资源、人力资本开始向新供给集中,老产业的生存空间就会受到挤压,产能过剩才能根本消除,而落后产能出清后,整个经济不仅能够恢复平衡,能级上还会有一个大的跃升。
当时国务院反复倡导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意义就在于此。现在各城市、各大学、各开发区都在推进各类孵化器和小微企业发展,过程中要把准发展脉络。如果关键环节把握不�。突崾卤豆Π�。其中有三大环节很重要。
创新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0~1”,技术创新无中生有。这是专家、教授和各类高层次专业人才在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实验室、工程中心、企业研发中心做出来的,需要的是国家科研经费、企业科研经费以及种子基金、天使基金的投入。
第二阶段是“1~100”,创新成果变成一定的生产力,包括小试、中试,也包括技术成果转化为产品开发,形成功能性样机,确立生产工艺等,这是各种科创中心、孵化基地、加速器干的活,目的是形成让人看得见、摸得着的产品。
第三阶段是“100~100万变成大规模生产能力。比如一个手机样机,怎么通过量产变成几百万台、几千万手机,最后卖到全世界去呢?首先需要有生产基地,这是各种开发区、大型企业投资的结果。
综上所述,
一些地方搞孵化器,热衷于一栋楼不分青红皂白,孵化几十家、几百家企业,免几年房租,这种“捡到篮子里都是菜”的搞法,除了热闹,效果不会好。美国硅谷等成功的孵化器之所以孵化能力强,关键就在于集合了六大功能。
《拜杜法案》规定,凡是科技投入产生的成果,其获得的收益“一分为三”:1/3归投资者(学校、研究所或公司),1/3归研发团队,1/3归把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创新企业或转化者。
这与我国有哪些不同?
计划经济时期,一切专利权归国家和单位所有;改革开放之后,成果发明人可以获得25%~50%的专利权,其余归投资单位;2016年以来,政策进一步放开,成果发明人可以享有70%的股权。政策的着力点主要针对研发人员。
但仅仅这样还是不够的。
推荐阅读
图书内容简介:
在50余载的工作历程中,重庆市原市长黄奇帆参与主导了一系列重组,从中深刻领悟到重组的真谛与妙趣:其真谛在于资源优化配置、体制机制创新,其妙趣在于“随心所欲不逾矩”“柳暗花明又一村”。
本书辑录了黄奇帆在重庆工作期间遇到难题时以“重组求突破”的思维与实践,以期与读者分享重组的感悟。全书共分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专讲企业的重组与管理,包括城市建设投融资平台类企业、资本运营投资类企业、金融企业、国有工商企业集团和民营企业五大类企业。每一类企业的重组内容都涉及该类企业当时困难的严重性和重组的紧迫性及必要性,以及为解决该企业问题而进行的重组方案的脉络与原则、对策措施、成效与结果。
第二部分专讲行业的重组与管理,包括城市房地产业、工业产业、内陆加工贸易的转型、教育、金融、财政六大行业的重组与管理。每一类行业的重组内容都涉及当时行业的状况、内在的困难、百姓的呼声、国家的政策要求,每一种行业重组都涉及从供给侧对各类要素资源进行优化重组,从而在结构性平衡中实现超常规的发展。
责任编辑:刘万里SF0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