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西藏自治区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车明怀
3月28日,西藏迎来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
西藏民主改革彻底废除了封建农奴制,确立了农牧民的个体所有制。长期被当作“会说话的牛马”的农奴分得了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结束了农奴对农奴主的人身依附,第一次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成为自己命运和西藏社会的主人。
民主改革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为西藏的发展繁荣提供了制度保障。自此,西藏迈进了从黑暗走向光明、从落后走向进步、从贫穷走向富裕、从专制走向民主、从封闭走向开放的辉煌历程。66年来,百万农奴的解放犹如矗立在人们心中的丰碑,在西藏各族人民的心中永存,在世界废奴史上也熠熠生辉。
1959年,西藏民主改革中的“解放”,是几百年来人类废奴运动的继续,也是20世纪废奴运动史上的一个高潮。然而,西藏百万农奴的解放与西方某些国家废除农奴制的结果以及后续的成就有较大差异。
差异在于,西方一些国家的废奴运动是不彻底的。回溯既往,几百年里西方废奴运动的历程充满血泪和艰辛,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以美国为例,林肯签署《解放黑人奴隶宣言》时,不会想到黑人悲惨和不平等的生存状况依然会持续。废奴一百多年了,马丁·路德·金仍在带领黑人争取平等的权利。他的《我有一个梦想》的演讲,鼓舞着无数黑人为争取民主自由而斗争,直至他本人被种族主义分子杀害。进入21世纪,美国黑人仍遭到种种歧视甚至虐杀,如黑人乔治·弗洛伊德被警察所杀事件。简言之,西方的奴隶制度是消失了,但奴隶制残余仍在作祟。
中国在西藏地方实行的民主改革则彻底废除了封建农奴制,实现了百万农奴的人身、政治和社会生产力的解放。这种解放是彻底的解放,是长期性的一种质的飞跃。人们从解放中长期受益,民生福祉不断增长。例如,在民主改革时,西藏只有122.8万人,而现在已增加到360余万人,其中藏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人口占92%以上,人均预期寿命从35.5岁提高到72.19岁;民主改革时西藏的地区生产总值只有1.74亿元(人民币,下同),2024年则突破2700亿元;这些事实与一些西方国家废奴后的不平等形成鲜明的对照。
相较于欧美国家,中国对公民进行民族身份认定,是为了落实宪法规定的民族平等权利,既包括个体公民权保护,也包括少数民族群体政治和文化权利保护,尤其是中国各民族共同享有发展权。对西藏来说,还有全国援藏机制的支持。显然,中国中央政府对西藏的政策,是一种全面、积极的少数民族人权保护政策。
以保障西藏人权为例,从民主改革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成功实践,体现了人民利益至上的人权观。政治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障了藏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权利,人民当家作主得到充分体现。西藏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主任或副主任由藏族公民担任,自治区主席由藏族公民担任。经济社会发展中,藏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享有经济社会发展全部成果,还享受到国家为西藏制定的各种政策,在城乡生产生活、教育、医疗、安居、就业、扶贫脱贫等方面得到全面体现。文化上,具有西藏地方特色的民族文化得到全面保护和发展,从语言文字到文物古迹,从古籍整理出版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都有所体现。这在西方少数族群中是难以想象的。
中共治藏方略具有广泛的人民性。一切为了人民的利益,为人民服务,是中共立党之本和宗旨。几代领导人制定西藏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西藏各族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据统计,2024年西藏地区生产总值2764.94亿元,西藏地区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民间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9项指标增速均位居全国前列。
新时代中共治藏方略还具有创新性。如在保障人民当家作主权利方面,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在社会建设方面,着眼于民生幸福与社会和谐安定,创新完善社会管理机制;在经济建设领域,铁路、公路、航空建设与生态建设并重,扶贫搬迁与强边固本并举;在民生、社会领域方面,实现了全部脱贫,农牧民生活进入现代化水平,保障以家庭为单位必有的基本就业、创新社会事业服务机制,创新组团式援藏;在民族团结方面,着眼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在宗教工作中,着眼于宗教和顺和睦,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当今的西藏,已经站在新的时代。各族人民正憧憬着对未来更加美好的展望,相信人们的期许会顺利实现。(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