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明确提出要“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央视网依托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与中国人民大学创新打造的“部校联动合作”机制,强化业界与学界的优势互补、协同创新,推出《中华好传统》第一季,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治国理政思想智慧、格物究理思想方法、修身处世道德理念,打造了具有网络特质、情感丰沛、实现破圈效应的文化精品。
节目入选中宣部“文化中国行”主题宣传活动重点项目,以“思想+艺术+技术”的融合创新,
《中华好传统》深谙“致广大而尽精微”的传播之道,选题策划紧扣“两个结合”重要论述,从中医药的“岐黄传薪”到中轴线的“古都之脊”,从服饰的“审美风范”到民乐的“八音之美”,从“茶韵悠长”到“英雄史诗”,
每期40分钟的节目,拆分为纪实访谈和学习课堂两个板块。纪实访谈采用纪录片拍摄手段,使观众在4K超高清镜头下沉浸式感受文化传承的魅力。学习课堂邀请来自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哲学院、国学院、艺术学院的理论专家进行专业解读,突破就文化谈文化的表层叙事,使观众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技术创新使节目突破传统理论宣传的平面化局限:全自动化中药房里的机械臂精准抓取药材,与传统的望闻问切形成时空对话;北京中轴线上先农坛的晨钟暮鼓,与永定门的车水马龙汇聚成古今交响。
《中华好传统》“岐黄传薪”主题节目使用AI技术展望中医药守正创新发展前景
央视网与中国人民大学的这次跨界合作,既充分发挥了各自优势又实现了强强联合,探索出了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的新模式。
作为中央重点新闻网站,央视网发挥视听表达与全媒体传播优势,将学术话语转化为“网言网语”;作为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新型正规大学和我国人文社会科学高等教育领域的一面旗帜,中国人民大学发挥理论研究和学术底蕴的优势,确保宣传阐释的政治高度与学术深度。
这种协同创新贯穿于文化产品创造与传播的全过程:
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的力量根基。当观众自发留言感慨“受益匪浅”“好的文化是可以传承的”,当“05后”的青年在B站狂刷“是真的好看”“传统和现代的结合真的让人眼前一亮”的弹幕时,充分证明这种“学术+传播”的共生模式形成了破圈传播的强大势能。
深沉的历史责任感、坚定的使命感和厚重的家国情怀,构成了《中华好传统》的精神坐标。
《中华好传统》“茶韵悠长”主题节目使用CG动画和三维建模技术再现万里茶道壮观景象
节目及相关融媒体产品不仅通过央视网、央视频、央视影音客户端、B站、腾讯视频、微信视频号、微博、今日头条、百度等新媒体平台传播,引发网民广泛关注,还突破新媒体节目的固有传播模式,通过京港地铁113座车站超过1.4万块PIS屏播出,触达客流超过1.3亿人次;登陆6座城市共7万块网约车车载屏幕,年度曝光量超过3.6亿次,形成“抬头可见、触手可及”的文化浸润场域。
节目通过地铁站、网约车屏幕播出
此外,节目还通过Facebook、Youtube等海外社交平台,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促进文明交流互鉴,为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中国方案。这种文化自信和理论自觉的双向奔赴,正是对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生动践行,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不断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注入新的动能。
新时代理论传播既要“顶天”——牢牢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精髓要义;又要“立地”——让学术话语接上基层地气;更要“联网”——用技术创新赋能文化表达。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期待更多《中华好传统》这样的创新实践为巩固和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贡献“部校联动”的力量,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滋养民族复兴的精神沃土,让党的创新理论在直抵人心的传播中焕发永恒魅力。
主编|杨华过彤魏驱虎窦小文
执行主编|徐朝清张亚东
责编|鲁子奇王敬东胡姝姝徐克
统筹|王衡李璇李夏鲁杨
制作|崔雅华王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