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郑理、刘银平
编辑|付影
来源|独角金融
2024年下半年以来,浦银安盛出现多轮重要人事变动。7月1日浦银安盛公告称前总经理郁蓓华因个人原因离职,同日张弛担任公司董事、总经理;12月13日前董事长谢伟因“工作安排”离任,张健接任董事长一职,两人都来自浦发银行;12月16日前副总经理兼首席市场营销官李宏宇离任,刚上任的赵婷便是其接任者。
“将帅”齐换,浦银安盛基金内外部都遇到新情况。
一方面,公募基金行业费率改革稳步推进,管理人旱涝保收的收益格局正在遭到冲击,提高战略布局和营运能力来应对未来更激烈的竞争,已经成为行业共识。
另一方面,
当前,资本市场逐步升温,新的管理层加入后,这家公募是继续坚守固收大本营,还是寻求权益突破口?
1
多名高管来自大股东浦发银行
3月8日,浦银安盛基金官网披露了一则高管变更信息,
根据浦银安盛披露的从业经历显示,赵婷为厦门大学应用经济学(投资学)博士,曾任厦门银监局、上海银监局科级干部,曾在浦发银行资管部、金融市场部任职,此前是金融市场部副总经理,从过往经历来看在固收投资方面有一定经验。
2024年以来,浦银安盛“将帅”经历了多轮调整。
2024年12月18日,因个人原因,
2024年12月14日,浦银安盛公告显示,
新任董事长张健,是一名“70后”,也是金融系统“老将”。
据媒体报道,谢伟长期在银行对公领域任职,深耕资管和金融市场业务。
2017年3月,谢伟进入浦银安盛董事会担任董事,同年4月成为董事长,直至离任,他在浦银安盛的任职时间超过7年。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董事长还是董事,谢伟都是兼任。
浦银安盛现任
离职的副总经理兼首席市场营销官李宏宇,对浦银安盛的资产管理规模稳定增长不容忽视。
在浦银安盛基金任职期间,李宏宇敏锐的市场洞察和前瞻性的营销策略,使公司在竞争激烈的基金市场中逐渐占据一席之地。截至2024年末,该公司管理规模3819.86亿元,同比增长14.15%。
除董事长、副总经理的变更,2024年7月1日浦银安盛总经理也进行了变更,彼时,自2012年7月起担任
加入浦银安盛基金前,张驰曾在多家公募有着丰富的就职经历,包括华安基金、光大保德信基金、泰康资管、贝莱德基金等。
公募基金高管变更,不仅涉及短期治理结构和战略方向的动荡,还与外部市场环境和监管政策紧密相关。目前公募行业竞争激烈,高管难免面临投研能力、业绩和规模的双重压力。
2
重固收、轻权益,
指数基金能否独当一面?
浦银安盛成立于2007年8月,是由中法两家企业合资的一家“银行系”公募机构。
浦银安盛主要靠固收类基金支撑了规模的增长,截至2024年末,旗下共管理107只基金,管理规模高达3819.86亿元。
梳理近年基金规模数据,有两个重要的时间节点,分别发生在2020年末、2023年3月末,其管理规模分别站上2000亿、3000亿台阶。
“银行系”公募最明显特征是,擅长依靠股东优势发力固收投资,依靠强大的股东实力和多种销售渠道,大量推出固收类产品,并在市场震荡期间获得较好的收益。尤其是最近三年固收市场整体向好,债市走强,公募机构更有动力去拓展固收领域。
固收类基金规模占总规模比例,远高于权益类基金。截至2024年末,
2024年,监管部门时隔10年出台针对资本市场的第三个“国九条”,其中还明确指出,大力发展权益类公募基金,大幅提升权益类基金占比。而浦银安盛对这类产品的布局占比不足3%,明显已经被边缘化。
对于“银行系”公募,是否会加大权益类产品的布局?解决当前产品结构失衡问题,具体的解决方式有哪些?
浦银安盛表示,
财经评论员郭施亮分析认为,从均衡产品布局的角度出发,权益类产品有待发力,“银行系”公募具备资源优势、客户优势、资金优势,“银行系”公募发力空间很大,布局权益类产品的空间比较大,未来有望提升其在资本市场的话语权与影响力,与券商、基金、资管机构等进行比拼。
近一年浦银安盛各类基金业绩平平,其中债券型、指数型、混合型基金收益均跑输同类平均水平。
从短期收益看,该产品近6个月收益表现最佳,为21.96%,9月份迎来一波强势反弹,但此后收益进入调整期,近一个月收益率为-1.3%。
截至2024年末,该基金股票资产占比76%,前十股票持仓占比44.95%,行业集中度不高,包括半导体、电池、电网设备、家电、银行、汽车等行业,围绕红利+科技,进行哑铃型布局。
虽然指数型基金整体收益一般,但
除了市场行情向好,与公司积极发力指数基金并加强产品宣传有一定关系。
2024年资本市场见证了中证A500、中证A50和科创100等数只指数产品的发行热潮,浦银安盛也加入指数投资的市场竞争红海,分别于2024年5月、2025年3月推出中证A50、
责任编辑:凌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