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媳离婚分走1500万公公起诉!上海一位富豪父亲为支持儿子的婚姻,全款2400万购置了一套婚房。然而,儿子结婚仅三个月便离婚,前儿媳分走了1500万。公公因此将儿子和前儿媳告上法庭,要求偿还借款。这场“天价离婚”引发了广泛的法律与人性讨论。
刘某于2022年1月全款购买了这套房产,未写儿媳名字。小刘为此向父亲出具欠条,约定购房款为“借款”。同年1月,小刘与张某结婚,但婚姻仅维持了三个月便破裂。离婚协议中,双方约定房产为“夫妻共同财产”,最终小刘需支付张某1500万补偿款,房产归其所有。
2025年,刘某以“借款未还”为由起诉儿子和前儿媳,要求偿还1980万本金及利息。儿媳张某辩称“欠条系婚前签署,与我无关”,拒绝还款。
经审理,法院认定刘某的2400万购房款性质为“家庭内部借款”,儿子小刘需全额偿还。而儿媳张某因在离婚协议中分得1500万补偿款,需以其分得金额为限承担共同还款责任。
法律上,婚前全款购房通常属个人财产,但本案中离婚协议明确将其列为共同财产分割。律师分析,若协议未损害第三方权益,法院可能尊重当事人约定,但刘某的债权主张打破了这一平衡。张某主张欠条系婚前签署,但法院结合资金流向和家庭关系,认定借款真实存在,儿媳需为婚姻存续期间的共同债务承担责任。
事件引发网友热议。有人质疑张某结婚动机不纯,认为她通过短暂婚姻获取巨额利益。也有人呼吁完善婚前财产公证制度,保护父母的血汗钱。还有人对家庭信任崩塌表示担忧,认为这是一场亲情与金钱的较量。
律师提醒,父母出资购房时应注意三点:明确资金性质,书面约定“借款”或“赠与”;房产登记策略,若为借款可保留产权份额或要求抵押担保;离婚协议审查,子女离婚时父母需及时主张债权,防止财产被“协议分割”。
这场“2400万婚房争夺战”不仅反映了法律与亲情的碰撞,也揭示了当代婚姻中财产与情感的复杂博弈。法院判决为父母维权提供了范例,同时也提醒人们在物质与利益面前,守护家庭信任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