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启动“AI+教育”攻坚行动,年内计划培育100所智慧教育标杆校。近几个月,各地中小学掀起一股“AI风”。3月26日,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主办的中小学人工智能赋能教学研修活动在南京举行,约20万人通过直播平台同步观摩学习,共同探讨人工智能在教学中的新应用与新场景。
今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明确要求以教育数字化开辟发展新赛道、塑造发展新优势,其中促进AI助力教育变革是重要一环。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加快培育教育新质生产力已成为教育领域的重要任务。
走进江苏校园,课堂正悄然发生变化:老师们将人工智能融入教学,学生们在AI辅助下积极探索知识。传统课堂焕发出新的活力,学习变得更加有趣高效。例如,在苏州高新区实验小学校教育集团滨河路校区六年级的语文课上,薛静涵老师借助AI技术“复活”了唐代大诗人李白,课堂气氛瞬间沸腾。学生们充满好奇,提出各种问题。作为江苏省智慧校园示范校,该集团已有多名教师开始使用AI实践教学。
南京市力人学校的朱燕萍老师在小学科学教研活动中,以“重历科学史”为主线,借助AI虚拟科学家“亚里士多德”模拟对话,引导学生从古人视角推测地球形状,并通过帆船回港模拟实验、月食现象分析等动态探究活动,结合AI实时反馈修正推理逻辑。课堂亮点在于“人机协同”突破时空限制,让学生在批判性思辨中感受科学认知的迭代过程。
3月26日,在江苏省中小学人工智能赋能教学研修活动上,苏州、南京、常州、徐州四地教师展示了多个AI赋能课堂实例。苏州工业园区星海实验高级中学高宏老师利用AI虚拟实验室,让学生完成基因编辑模拟实验,解决了传统实验高风险、高成本的问题。南京市天妃宫小学石静文老师演示了AI学情诊断系统,系统能在5分钟内生成知识图谱,自动推送分层练习题,实现个性化教学。常州市局前街小学张津老师探索了AI驱动的智慧评价体系。徐州市潇湘路学校孙露老师则引导学生运用AI数据分析水质、模拟治理方案,实现多学科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