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猜猜,这里有多少条河道、多少个小岛?现在,上海1000多家酸菜鱼馆,近70%的品牌店,选用的鲜活黑鱼都来自水库村……”这两天,在金山区漕泾镇,来自东华大学的20名学生跟着大学老师和当地干部,在徒步和坐船中上了一堂沉浸式大思政课《“点绿成金”:漕泾乡村振兴的生态智慧与现代化交响》。
开门上大课,学在天地间。记者注意到,以金山区生态文明蜕变和乡村振兴蝶变为生动教材,水窠里·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推出的首批研学线路包括“因地制宜走好乡村振兴示范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创新实践”“‘古上海、新漕泾’优秀传统文化”等,8堂实践教学课程则包括《漕泾“五古”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传承与创新》《聚力“两山”实践推动美丽乡村绿色转型发展》《一株水草撬动乡村振兴:从污水净化到南果北移》《“三个百里”引领乡村振兴的“泾”点子》等。同时,现场还成立水窠里·大思政课名师工作室,让高校师资下沉到乡村,把思政教育“小课堂”搬出教室,与社会“大课堂”有效融合,开启青年成长的“第二课堂”。
大学村不仅要“引进来”,更要“活起来”“用起来”。当天,漕泾镇与北大汇丰商学院创业创新中心、原乡映客共同成立水窠里·朴门国际数字游民创客学院和未来实验室漕泾共创基地,通过开设“新领职业”实训营、举办数字游民超级个体大赛、打造“水窠里·Talks”演讲品牌等活动,搭建一个连接数字游民、青年人才与乡村发展的交流平台,打造青年人才的“创新磁场”。
第一期“水窠里·Talks”邀请了复旦大学政党建设与国家发展研究中心教授郑长忠、北大汇丰商学院创业实践导师檀林以及数字游民绿洲计划发起人李燕宁等,与数字游民、大学生们围坐,围绕“从‘游民’到‘乡民’,如何利用数字游民升级乡村振兴”“AI时代,你需要掌握的‘未来技能’有哪些”等话题展开自由讨论。未来,“水窠里·Talks”将继续聚焦数字游民与乡村振兴主题,邀请更多领域的专家学者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为乡村振兴注入数字化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