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体经济的活力体现在企业的生产线上。随着机器人进入工厂进行“实训”,数字孪生技术为车间装上“虚拟分身”,大模型在多个行业垂直应用,这个春天,工厂里不断涌现出新意。
智能化渗透、生产方式重塑以及创新链与产业链交融正在改变制造业的面貌。人形机器人已在宁波极氪5G智慧工厂中成为“打工人”。数十台人形机器人协同作业,完成分拣物料、搬运料箱、精密装配等任务,尽管仍在“实训”阶段,但多元应用场景已渐行渐近。
重庆剑涛铝业有限公司通过技术改造,提升了再生铝产能30%,一季度产值同比翻番。美的库卡智能制造科技园内,“机器人”生产“机器人”的场景引人注目,全自动生产线仅需30分钟即可生产100公斤以下的机器人。家电和汽车行业也在探索使用“数字孪生”技术构建虚拟工厂,以降低试错成本,实现高效生产。
我国正加大力度推动产业升级和技术改造,新技术加速融入生产一线,推动中国制造展现新颜。数据显示,一季度工业领域设备工器具购置投资同比增长16.3%,截至今年3月底,工业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为66.2%。新型工业化的核心动力在于提高产业创新与升级能力,制造端的“数智赋能”正为产业发展带来新气象。
柔性制造也正改变生产方式。赛力斯汽车超级工厂实现了多平台、多种车型的混线生产,满足个性化配置需求。通过智能化改造,一些传统产业如钢铁、建材的研发周期缩短约30%,生产效率增加近30%。智能工厂将工序拆解、标准化,使生产从“凭力气”转向“凭数据”。
借助智能设计工具和数字化贸易平台,供应链生态系统加快形成。纺织行业的“小单快反”模式兴起,灵活接单的方式有助于稳外贸。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升级提高了产业的抗风险力和竞争力。
工厂不仅是制造的枢纽,也是创新的一环。成都高新区的蜂鸟智造中试基地每周都有新项目进行成果转化,华熙生物中试成果转化平台通过“柔性生产线”满足不同项目的中试需求。埃夫特智能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则将训练场嵌入工厂,验证工艺精度。这些新模式推动了更多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
国家明确提出到2027年建设1万个5G工厂,打造不少于20个“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试点城市。未来,更多“工厂+”的故事将继续发生,为中国制造绘就新的产业图景。
